教育研究方案的基本內(nèi)容有哪些,?
1.研究對象的選擇
研究對象可以是人,,也可以是事。在學前教育科研中,,一般以人作為研究對象,。
選擇研究對象,首先要確定是進行總體研究,、抽樣研究還是個案研究,。
總體研究是對研究對象個體進行的研究??傮w就是指全部研究對象,,是一定時空范圍內(nèi)研究對象的總和。例如,,“上海市區(qū)6歲兒童識字量的調(diào)查”,。這個課題的總體就是上海市區(qū)全體6歲兒童,,不包括郊縣的6歲兒童,,也不包括市區(qū)其他年齡段的兒童??傮w的數(shù)量和范圍不大時,,可以進行總體研究,但是,,當總體的數(shù)量和范圍很大時,,就要進行抽樣研究。
抽樣研究是從全部研究對象中抽取部分作為研究樣本進行的研究,。從總體中抽取的部分研究對象稱為“樣本”,。抽樣研究的目的是根據(jù)對所抽樣本的研究結(jié)果,對總體情況進行推論,。抽樣研究的前提是:樣本必須要有代表性,。所以,為了使推論準確,,在抽樣時要遵循隨機原則,,即抽樣時要盡可能使在一定范同內(nèi)的每一個個體被抽取的機會均等。
個案研究是以一個人或幾個人做樣本,,或者以一個群體為一個單位做樣本,,對某種教育現(xiàn)象或問題進行的研究。尤其適用于對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的研究,。個案研究雖然缺乏嚴格意義上的代表性,,但普遍性總是存在于個別之中。
2.研究變量的界定
研究變量指研究者感興趣的,、所要研究與測量的,、隨條件和情境變化而變化的因素,。變量就是會變化的有差異的因素。變量相對于常量而言,,常量指在一個研究中所有個體都具有相同的特征或條件,,而變量則是指在一個研究中不同的個體具有不同的特征或條件。
在教育研究中,,常量不是要研究的內(nèi)容,,研究要探討的只是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。一項研究往往會涉及多個變量及其相互關系,。例如,,教學方法的研究中,就被試驗者(以下簡稱被試)來說,,學業(yè)成績,、智力、動機,、興趣,、能力等因素在質(zhì)和量上都會發(fā)生變化,都有差異,,而且這些變量的相互關系交織在一起,。把它們都拿來研究是不可能的,因此研究者必須事先決定研究的主要變量,,并理清變量之間的關系,。
自變量、因變量和無關變量是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,、應用最廣泛的變量,。
自變量又稱刺激變量,是引起或產(chǎn)生變化的原因,,是研究者操縱的假定的原因變量,。
因變量又稱反應變量,是自變量作用于被試后產(chǎn)生的效應,,是研究者要測定的假定的結(jié)果變量,。
無關變量有時也稱控制變量,是指與特定研究目標無關的非研究變量,,即除了研究者操縱的自變量和需要測量的因變量之外的一切變量,,是研究者不想研究、但會影響研究進程的,、需要加以控制的變量,。
通常情況下,研究要探討的是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對應關系,自變量是研究者要操縱的因素,,是變化的原因,,因變量是研究者要測定的因素,是變化的結(jié)果,。自變量的變化能引起或影響因變量的變化,,而因變量的變化依賴于或取決于自變量的變化。例如,,在“兒童的智力與語言發(fā)展水平的研究”中,,自變量是“兒童的智商”,因變量是“語言發(fā)展水平測驗的分數(shù)”,;在“幼兒園男女兒童體能各項指標的比較研究”中,,自變量是“兒童的性別——男、女”,,因變量是“體能測量的成績”,。
在一項研究中,除了自變量和因變量外,,還可能有許多變量介入到研究過程中來,,并且干擾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對應關系,這些變量統(tǒng)稱為無關變量,。無關變量是研究者要控制的因素,,因為不排除這些無關因素的干擾,,便難以解釋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對應關系,。控制無關變量就是要排除這些因素對研究結(jié)果的影響,,使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“純化”,。
3.研究方法的確定
在設計方案中要確定研究方法。研究方法隨研究課題,,特別是研究目的而確定,。
一般的方法,主要有文獻資料法,、觀察法,、調(diào)查法、實驗法,、個案研究法,、行動研究法,等等,。當然,,每…種方法都有其優(yōu)點與局限性,采用單一的方法,,往往只能獲取部分信息,,而遺漏許多其他有用的信息,,難以做出全面準確的結(jié)論。因此,,提倡使用綜合的方法,,或幾種方法并用,或以一種方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,。
4.研究假設的提出
研究假設指在研究實施之前,,研究者根據(jù)事實和已有資料對研究課題設想出的一種或幾種可能的結(jié)論
本網(wǎng)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,不作為商用, 版權歸屬原作者,,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,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,我們將立即刪除.